8月23日,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把一节“高三心理减压课”送上热搜。镜头里,学生闭眼深呼吸、老师现场示范“蝴蝶拍”放松法,弹幕却清一色“成年人也需要”。这并非简单“考前辅导”,而是撕开了社会情绪的一道口子:从学生到打工人,心理高压已呈链式传染。校方透露,课程预约排队到年底,折射出一个现实——“心理减压”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。
二、为什么是现在?三大推手让心理服务站上C位1、政策支持: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把心理健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;2023年最新通知更明确要求“每所学校、每个社区配备专兼职心理师”。
2、企业刚需:某互联网大厂EAP(员工帮助计划)数据显示,投入1元心理干预可减少6元病假与离职成本。HR们开始把“有心理师证”写进招聘JD。
3、个体觉醒:“脆皮打工人”“空心青少年”话题阅读量破百亿,花钱买情绪价值成为新消费。心理咨询App月活同比涨300%,供需缺口却高达400万人。
展开剩余63%三、新职业登场:社会心理服务师社会心理服务师像“心理社区医生”,做预防、筛查、转介。政策端显然更急需——人社部“技能照亮前程”行动、教育部“双千”计划,社会心理服务师已逐渐显现出职业蓝海刚需
四、考试攻略:高中学历起报,线上机考30天拿证1、报名条件:高中及以上学历,无专业限制
2、考试科目:《社会心理服务基础》+《社会心理服务指南》(一张综合卷)
3、考试方式:全国统一线上机考,摄像头+人脸核验
4、证书等级:初级、中级、高级
5、隐藏福利:通过即入“国聘心理基础人才库”,简历加分
6、报名方式:浏览器直接搜“社会心理服务师考试网”(https://www.xl.org.cn/),个人可直报,警惕任何“代报”套路
五、重视心理问题,从现在开始当复旦附中的孩子们学会“和情绪做朋友”,成年人的崩溃不该再躲在卫生间。心理服务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独角戏,而是像CPR(心肺复苏)一样的全民技能。
下一次热搜,希望不是因为悲剧,而是“那个有证的路人,救了他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