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中国飞鹤中报业绩预降 | 国产奶粉行业乍暖还寒)
构建“全龄化+全球化”增长极
作者 | 胜马财经 马成
编辑 | 欧阳文
中国飞鹤的一纸业绩预告,掀开了国内奶粉行业业绩困境的一角。
近日,中国飞鹤发布公告,预计今年上半年营收约91亿—93亿元,同比下降7.87%—9.86%;综合净利润约10亿—12亿元,同比下滑37.17%—47.64%。飞鹤这份近5年最低迷的中报,犹如平地惊雷,瞬间引爆资本市场。
7月7日开盘,飞鹤股价大跳水,盘中最高跌超18%,最终报收4.73港元/每股,下滑17.02%,市值一天蒸发近88亿港元。为提振市场信心,飞鹤在业绩预告的同时宣布了回购和股息分派计划:公司计划拿出不少于10亿元资金回购股份(不超过总发行股份数的10%),赎回股份将用于后续出售或员工股权激励。
不过,这份明显带有“对冲”目的的回购计划,并没有提振投资者信心,此后几天飞鹤股价仍未止跌。由此可见,飞鹤的业绩颓势已深入市场预期,单纯的资本操作难以扭转基本面带来的冲击。
而飞鹤的业绩下滑,也暴露了国产奶粉的行业性困境。对于国内奶粉企业而言,如何在出生率低迷的大背景下找到新的增长曲线,如何通过技术研发与品牌升级突破同质化竞争,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。
飞鹤传递出来的“寒意”,或许正是国产奶粉行业从回暖幻象中清醒过来,直面现实挑战的开始。
价格战后遗症
中国飞鹤解释称,营收、利润下滑主要存在4点原因:一是公司向消费者提供生育补贴,导致收入有所下降;二是降低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渠道库存;三是收到的政府补助减少;四是对全脂奶粉产品进行减值计提。虽然目前飞鹤未对政府补贴减少和减值计提进行详细披露,但可以预测,前两项才是飞鹤业绩下滑的主要导火索。
今年初,飞鹤打响奶粉市场补贴第一枪。3月,飞鹤宣布启动生育补贴计划,面向孕期家庭投入12亿元专项补贴。随后,伊利加码推出16亿元生育补贴计划,将标准提升至每户1600元;君乐宝亦宣布投入16亿元推出类似方案。最终,贝因美、圣元、蒙牛等乳企均不同程度跟进,推出性质相似的生育补贴计划。
这场补贴战揭开了各粉企业激烈市场角逐的序幕,也成为飞鹤业绩下滑的诱因。作为行业龙头的飞鹤尚且难以承受这样的冲击,伊利、贝因美等企业尽管尚未披露业绩,但可以预见,它们也将受到这场价格战波及,面临相似的经营压力。
相较于显性的补贴战,高库存这一隐性问题更是像一把沉重的枷锁,成为近年来困扰国内奶粉企业的另一大“心病”。
2023年2月,奶粉新国标正式落地,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不符合新国标的旧产品面临退市风险。为了清理库存,企业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的手段,引发了一轮激烈的价格战。进入2024年,随着新国标和配方二次注册的落定,行业内普遍期待市场能够形成新的平衡,价格战也能逐步缓和。然而,现实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,库存问题依旧未解。
2024年,飞鹤存货账面价值为21.54亿元,存货周转天数增至114天;澳优乳业存货19.30亿元,周转天数171天;贝因美存货账面价值4.08亿元,周转天数约78天。整体来看,奶粉市场存货规模与周转天数仍处高位,去库存将是奶粉企业的重要命题。
由此可见,飞鹤业绩下滑并非个例,而是整个国产奶粉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。价格战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和高库存引发的资金周转困境,正全方位地考验着每一家奶粉企业的经营能力,其他奶粉企业所承受的经营压力也同样不容小觑。
长期问题待解
新生人口出生率与奶粉行业发展存在紧密直接的联动,前者的每一次起伏,都清晰映射在后者的发展轨迹上。2015年,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,2016年我国新生儿数量达1786万,同比增长7.9%,成为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。
借助这股东风,国产奶粉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:2016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营收仅54.56亿元,2019年突破100亿大关;同期,飞鹤营收从37.24亿元飙升至137.22亿元;君乐宝2016年奶粉业务营收超12亿元,2019年公司总营收达163亿,其中奶粉销售额超百亿。
不过,新生儿红利并没有一直持续。2021年全国新出生人口降至1062万人,2022年更跌破1000万,仅956万。受新生儿数量下滑影响,奶粉行业增长逐渐放缓,2022-2023年行业规模分别同比下滑5%、10%,头部奶粉企业自此开启业绩下滑通道。
2024年,受龙年因素影响,新生儿数量实现正增长,飞鹤、伊利奶粉业务业绩均实现一定程度止跌回暖。不过事实证明,2024年的行业回暖只是“乍暖还寒”,深层挑战仍未消除。
当前,从结婚登记数据及女性生育意愿来看,我国低生育率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。因此,人口结构性变化仍是悬在奶粉企业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面对增速下降,头部企业早已开启自救:一方面,扎堆补贴用户加大市场投入,希望通过竞争促进国内奶粉市场份额重新划分;另一方面,加码高端市场—2023年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1572亿元,较2020年的1885亿元有所萎缩,但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仍达56.4%。
过去一年,头部奶粉企业持续发力破局。2024年2月,飞鹤发布《关于飞鹤政策调整及产品涨价通知》,宣布自2月26日起,星飞帆等系列产品每罐涨价约40元,超高端产品每公斤售价甚至超过450元。其他奶粉企业虽然没有直接上调产品价格,但对于高端市场都是势在必得。
然而,这些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期压力,却未能成为扭转业绩颓势的根本之法。国内奶粉企业若想真正破局,必须要需要跳出“依赖新生儿数量”的惯性思维。
竞争新态势
过去,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持续增长的新生儿数量,为奶粉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形成“水大鱼大”的蓬勃格局。但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,新生儿出生率持续走低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奶粉市场的“水源”逐渐变浅,增量市场慢慢转向存量竞争,国内奶粉品牌也将面临全新考验。
因此,从“存量竞争”转向“价值竞争”、从“满足基础营养”转向“提供精准服务”,正成为各粉企业竞争的焦点。
近年,奶粉企业围绕脑发育、免疫力、易吸收等方向加快技术创新:飞鹤聚焦母乳成分解析与乳蛋白技术突破,在乳铁蛋白提取及助力脑发育的营养成分研究上持续发力;伊利推动乳基原料国产化,在高纯度-酪蛋白研发、乳铁蛋白保护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进展;君乐宝聚焦“脑体双优”,围绕活性免疫球蛋白lgG和更好吸收的sn-2 DHA两大营养成分进行升级;澳优发布全球首款可商业化水解羊乳清蛋白粉,特医食品‘稚舒’填补区域空白。
不难发现,奶粉企业的竞争已从品牌、价格、渠道等基础层面的竞争,转向精细化营养、专业科研等更高维度的竞争。
另一方面,面对新生儿持续减少的现状,国内主流奶粉企业加快全龄化营养转型,谋求新的增量市场。
例如,伊利在成人奶粉领域聚焦“营养 + 功能”赛道,推出多维高钙、低脂富硒等系列产品,精准满足消费者助眠、补充营养等需求;外资企业菲仕兰推动VIFIT乳清蛋白粉业务,加速布局成人营养市场;A2公司透露,除中老年营养外,今年将推出针对3岁及以上儿童的功能强化配方奶粉,瞄准免疫、大脑发育等赛道。
此外,海外市场也正成为各粉企业兵家必争之地。今年,飞鹤管理层表示,正寻找高出生率国家和地区的新机会,计划通过加拿大新工厂布局北美、中东和东南亚市场,6月份先进入菲律宾,印尼和越南市场也在推进中,并将维持中高端定位。从飞鹤此前进入北美市场的情况看,增长符合预期。此外,蒙牛、健合、澳优等都已借助海外工厂尝试拓展国际市场。
胜马财经出品人周瑞俊认为,对于国产奶粉企业而言,依靠短期的补贴只能是“权宜之计”,而未来能否真正突围,在于技术研发上是否能够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突破,以及在产品创新上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,并构建起“全龄化+全球化”的韧性增长极。
END
关注我们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胜马财经诚意原创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